English

李鹏回答美国《中国新闻》英文月刊记者提问

1998-02-0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国务院总理李鹏1997年12月29日接受了美国《中国新闻》英文月刊社长冯地、发行人朱永康、总编辑许锦根的采访。采访中,李鹏总理就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民主与法制建设,以及当前的世界格局、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等问题回答了他们的提问。在2月5日出版的这一期《中国新闻》上发表了这一采访。

《中国新闻》问:中国政府对国有企业改革成败的把握有多大,有何措施防止改革受挫?

李鹏:首先要说明的是中国国有企业并不像外界宣传的那么差,一些大的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还是好的。1997年是国有企业改革力度较大的一年,企业效益状况出现了积极变化。一批大中型企业得到重点扶持,出现了不少有较强实力和活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国国有企业仍是国家纳税的主体。当然,国有企业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因此要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将它们变成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产权明晰和政企分离的企业,在这方面中国是有成功的范例的。现在的问题是,有人担心改革的力度过大,会造成更多工人下岗等社会问题。

我们多年改革的经验表明,只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条件。我们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改革的力度,使人民群众和企业能够承受。我们的价格体制改革就是这样做的,每年逐步放开一些商品价格,如今大部分商品价格已由市场来决定。但是,一部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价格仍由国家来决定。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是如此。我们力争在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但这并不意味着百分之百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都能完全建立起这种制度。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继续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的办法,在1998年使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的进展,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我们现在处理这类问题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都会注意广大人民群众和企业的承受能力。条件好了,步子可以快一些,条件不太好时,步子放慢一点,总之要保持不断有改进。我们对搞好国有企业是有信心的。

问: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人权状况近年来已有明显改善,但同西方的价值观还有很大的距离。中国是否还准备在这方面继续采取措施,改进这方面的工作?

李鹏: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是按中国的国情进行的,不能按西方的价值观进行。世界各国情况不同,民主与法制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样,美国是直接选举,但实际上是只能在两个候选人中选一个,他们认为这是最大的民主。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基层是直接选举,上层是间接选举,是从三千名代表中选举。我们认为,这里也有不同观念、不同社会条件的问题。西方现在似乎对我们乡镇直接选举很感兴趣,其实这已实行许多年了。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要按照宪法保证人民更加充分地享受当家作主的权利,包括对政府工作的监督,让他们更多地通过新闻舆论对政府工作中的缺点进行批评,对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揭露,要使人民代表大会更好地发挥作用。让中国的老百姓满意,这是最主要的衡量标准。西方有些东西也可以借鉴,如新闻舆论监督。但我们的新闻批评与西方也有所不同,那就是我们的新闻报道一定要经过认真的调查,保证消息的真实性,这与西方新闻有时为了追求时效或引起轰动效应而产生失实的报道就不一样。将来,我们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还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关于人权问题,我们的看法是:世界上有不同的人权观。西方强调个人的人权,认为个人人权至高无上,凌驾于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之上,神圣不可侵犯。即使按西方自己的标准,他们的人权状况也有许多不合格的地方。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时期,经过长期不懈的斗争获得了解放,这就意味着获得了很大的人权。继而是争取生存权和发展权,个人人权也有了改善。我们用“改善”二字,就是说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民主与法制进程和人权状况是不适宜的,也是不现实的。

问:中国的发展是九十年代以来世界最重要的新闻之一。但西方有一种较为普遍的担心,即认为一个强大的中国可能是一个威胁,江泽民主席访美时重申中国永远不称霸。如何使西方人相信这一点?

李鹏:这首先说明许多人对中国的国情不太了解。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力明显增强,但中国毕竟是一个有着12多亿人口的国家,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很低。许多外国人到中国访问,只看到上海、北京、深圳等发达城市,较少到中国中西部比较贫困和落后的地区,他们很难想象中国还有5000万人尚未摆脱贫困。我们国家制定了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计划到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要达到像美国这样的发达程度则需要更为漫长的过程。实现我国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实现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根本宗旨,一方面需要安定团结的国内政局,另一方面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这是我们国家不断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人民深知和平与稳定的可贵,中国反对霸权主义,中国自己也决不称霸,不谋求势力范围。这是中国政府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我们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国不对任何国家和任何地区构成威胁。有些人散布“中国威胁论”是别有用心的。中国的军事力量完全是防御性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问:中国如何看待当前世界格局?

李鹏:当前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比以前更加明朗了。多极化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和接受,普遍认为多极比单极好,多极对世界和平有利,不能想象拥有约200个国家、50多亿人口的世界由一个国家来“领导”。在观察当今世界形势时,人们还注意到,目前大国关系正处在调整之中,经济和军事安全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在推动多极格局的形成,在尽早结束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方面将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都是当前国际形势中值得注意的特点。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寻求睦邻友好。所谓独立自主就是不跟着人家跑,对世界有自己的见解,对国际和地区争端有自己的原则,根据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和平外交就是说一切外交行动要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因为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才能有发展。我国对外关系很重要的一条是睦邻友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在这一方面,近几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

问:中国与美国和日本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江泽民主席成功地访问美国,你成功地访问了日本。但是中美和中日之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你如何看待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的前景?

李鹏: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1997年中国对外关系中最大的事情。中国国家元首12年来对美国首次访问,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标志着西方对中国不公正的制裁基本结束。访问很成功,达到了“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发展合作,共创未来”的目的,推动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历来是重视中美关系的。在多极化格局中,美国当然是一极,而且是重要的一极。中国决不低估美国在世界上的作用,无论它的经济实力,还是它的科技、文化等,都有许多可取之处。但是,美国说它要“领导世界”,这点我们不能认同,恐怕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也不会同意。我们不能容忍美国干涉别国的内政。美国总想把自己的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要求别的国家去接受,这是我们与美国的分歧所在。但我们历来认为,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还是广泛的,这是合作的基础。双方应该求同存异,减少对抗,增加对话,使矛盾和分歧不要激化。

从另一方面来说,美国与我们的分歧部分原因是缺乏了解造成的。我们接触到一些美国议员,他们脑海里的中国,仍停留在一些电影和小说所描述的旧中国的阴暗情景里面,对中国的现实知之甚少,或者他们听到的完全是扭曲了的事实。我们希望通过接触和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增加共识。应该说,中国目前对美国的了解要比美国对中国的了解多得多。许多美国议员来到中国以后,才发现中国的现实与他们脑海里的中国完全不一样。他们访华以后,观点改变了。即使观点改变不了,至少增加了认识和了解,这也是不容易的,因为增加了认识对促进中美关系就有好处。希望更多的美国人士来中国看看,既看发达地区,也看中西部的不发达地区,以便全面地了解中国。

中日邦交正常化25年来,中日关系总的来说是好的。中日两国都是亚太地区和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发展中日关系的基础是《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关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对待日本侵华历史问题,排除干扰,使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现在,二次大战日本侵略中国造成的阴影仍然存在,日本国内存在的军国主义和右翼势力经常干扰和破坏中日关系,就是日政界也有一些人不能正确认识这一历史。不久前访问日本时,我一再强调,日本走什么道路不仅是日本一国的事情,它也是关乎中日关系的大事,是关乎地区和世界稳定的大事。战后日本走和平道路,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日本应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对日本自身有利,也可取信于亚洲和世界人民,中日之间也就会有更多的共识。现在日本青少年对过去的历史不太了解,所以要用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日本年轻一代,使中日友好世代相传。

李鹏最后说,中国外交工作的成就都是以中国国内工作的成就为基础的。我们与南非正式建交,这是我们外交上的又一重大成就。只有国内搞好了,外交上才能取得更大成就,在国际舞台上说话才有份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